一汽-大众:低代码助力“造车梦”
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是由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德国大众汽车股份公司和德国奥迪汽车股份公司三方共同出资建设的大型轿车合资企业。从1991年2月成立至今,一汽-大众产能布局已覆盖长春、成都、佛山、青岛以及天津,拥有数十家子公司和近 600 家供应商。
图: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大门
因为背靠工业技术先进的德国大众,一汽-大众数字化布局的起步也相当早,产线上的信息化系统从 90 年代开始就在陆续引进,在内部协同办公上,一汽早在 2000 年左右就开发了内部 OA,2008 年开发了综合业务系统,实现集团总部与下属子公司的系统,如公文发送以及任务的上传下达等。
数字化建设多年,一汽-大众内部出现了很多独立的业务系统、独立的账号体系,业务人员需要进入到各个不同的系统进行操作。近年来随着一汽-大众不同部门间业务交流日益密切,这种局部数字化系统已无法支撑业务数据和信息的稳定、安全流转。
此外,各个业务部门的数字化需求也有了爆发式增长,在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工作的张文博介绍道,他每天都会接到许多来自一线的数字化咨询。
一汽-大众数智化转型的困局
IT资源有限:在一汽-大众,IT部门的精力往往都投入在公司大型业务系统的开发和维护上,面对来自一线业务部门零散和较小的数字化需求,IT部门很难抽调人力及时解决。
不同业务系统未打通:一汽-大众有许多自行开发或者外采的系统,系统之间缺少有效的联通方式,每个系统就好比一座「数据烟囱」,难以相互调用。
业务数据难维护:在一汽-大众的汽车生产制造现场,过去只能通过纸质记录、电话沟通的方式记录和维护业务数据,数据价值没有充分利用,出现问题也不能及时发现。
2021年,面对疫情影响带来的“缺芯”局面,一汽-大众提出利用“缺芯”窗口期,积极优化内部管理,苦练“内功”。随后宣布启动建设全体系的数智化转型,并广泛培养数字化人才。
低代码开发百花齐放
作为一汽-大众数智化转型的牵头机构,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在进行前期调研时发现,越来越多的组织在使用低代码开启数字化转型。随后,管理服务部在对一汽-大众IT服务管理门户进行改造时,发现钉钉恰好有一款低代码开发工具——宜搭,于是就把这款工具引入公司并开放给全员使用。
令管理服务部完全没想到的是,在他们没有大力宣传推广的情况下,一线业务部门竟然自发形成了使用宜搭低代码开发的热潮。
一汽-大众管理服务部钉钉项目经理张文博说:"对于没有代码基础的同事,借助钉钉宜搭可以通过拖拉拽的方式搭建应用;对于具备编程基础能力的同事,钉钉宜搭提供了强大的API接口,支持自定义编写前端代码。宜搭还具备强大的BI报表能力,以及驾驶舱、连接器等功能,可以实现数据互联互通,充分满足我们的各类业务需求。"
如今的一汽-大众,低代码开发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一线业务人员的创造力被低代码激活,将他们的know-how结构化、数字化地沉淀,开发出出行审批、安全作业、巡检、备件管理等许多数字化应用。
涂装车间的数字化变身
一汽-大众借助钉钉宜搭,在全国各地建设了一座座数字工厂。
以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为例,来自一线的工程师自己动手开发应用,实现了涂装车间在安全、质量、效率、工艺、生产、防疫、党建等九大领域30多项核心业务的数字化变身。
安全管理应用:现场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手机端填报安全检查问题,将相关的安全隐患问题及时推送到负责人手机端,隐患整改情况手机端拍照上传,每天为安全管理人员节省了至少2小时的监督和分析工作,极大提升了安全履职效率。
智慧涂装平台:将涂装效率、设备、能源、环境等业务统一集成到涂装平台,数据打通后,使用宜搭BI能力开发数据报表和驾驶舱,让数据更好地支撑业务运行。并能把业务数据提供给上下游车间部门,提高其他部门的业务效率。
疫情防控平台:可以实现省内、外出行审批报备线上化,两个小时内就能走完流程。同时后期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的业务需求,也将疫苗接种、核酸报告、入场权限申请,疫情政策公告等业务功能搬上线,打造为成都公司统一的疫情防控平台。
钉钉宜搭帮助一汽-大众成都分公司实现了基于生产管理需求的业务数字化和现场设备的在线化。
低代码助力“造车梦”
35年前,75岁的中国汽车之父饶斌在一汽集团演讲时说:「我老了,不能和大家一起投身第三次创业。但是,我愿意躺在地上,化作一座桥,让大家踩着我的身躯走过,齐心协力把轿车造出来,去实现我们中国几代汽车人的轿车梦!」
中国汽车工业起步较晚,经历了几代人无数次的的艰苦创业,薪火相传。
如今,一汽-大众每个业务部门都有负责收集产线需求,评估数字化实现路径的数字化专员。全公司有近500人在钉钉上用宜搭进行低代码开发,其中的业务人员更是超过90%。这群来自一线的普通工程师和工人正将汽车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通过低代码进行革新,用这个时代的方式继续追赶中国人的“造车梦”。